第163章 王母識義至身隕
關燈
小
中
大
王母亦是識大體之人,見自己兒子面色略顯尷尬,當即止住道:“酈老,吾兒見母心切,老身欲準備晚宴,諸事不如明日再議,不知兩位以為如何?”
“謹遵母親之言。”王陵順坡下驢地說道。
酈生也算是狂儒,想來他們母子今日才得以相見,確實不該咄咄逼人,亦是頷首道:“母子相聚,至樂之事,老朽明日再來叨擾。”言罷便起身告辭,另派士卒把守。
霎時間廳內只有王母二人,王陵神情略微緩和,有些無奈地說道:“母親,此事為之奈何啊,諸國之爭,何及於此耶?”
王母亦是神情感傷,“吾兒所言極是啊,然為母何不為兒也,今日你且休息,明日定有萬全之法,飯菜妥當,先去吃飯吧,莫要為此等小事憂心掛腸。”
“本欲來看母親,卻讓母親擔憂,實乃兒之過也。”王陵略顯自責地說道。
王母在旁,稍微拍了拍王陵的肩膀,示意其莫要再說這些子虛烏有的話,挽著其手向著院子內走去,丫鬟見狀,便在院內的石臺上擺起佳肴,頗與王陵兒時情景相似,初時沛縣王陵也算是富庶子弟,王母也算得上士族閨房,故而其母頗有大義,今見此景,王陵不覺淚濕衣襟。
“兒啊,這九江地處南方,魚米豐厚,往日你愛吃魚,我特意讓人熬了一鍋魚湯,你先嘗嘗。”王母說著就為王陵盛取一碗。
王陵見母親這般,心中何嘗不想留下陪伴母親,只是秦君也待他不薄,故而抉擇兩難,王母見狀,並未開口,依舊保持和藹的面色。
佳肴殆盡,王陵最終還是忍不住問道:“母親久居此地,倒也無妨,然今日酈生前來,所言不善,大有以母為挾持之意也。”
“吾知也。”王母很是低聲地說道,緊接著又是一陣沈寂。
飯畢,王陵心中沈悶,便早早回房休息去了,反倒是王母看著王陵的房間,有些嘆息地說道:“兒啊,為娘的只能如此了,望你在秦好生為官,亦不能辱沒王氏家風。”
次日清晨,王陵早早起床,本欲去王母房中請安,未曾想剛洗漱完畢,便看到丫鬟神情驚恐,向王陵這邊跑來。
“大人,不好了,老人家自縊了!”那丫鬟聲音很大,王陵眉頭微皺,似乎有些懷疑,畢竟是昨日剛來,喜不自勝,何至於今日自縊。
“小小丫頭!休要胡說!”王陵當即斥責道。
那丫鬟見狀,直接跪下叩首道:“非奴不遜,實乃事實也!望大人息怒!”
王陵這下是徹底亂了身,有些倉促地跑向王母的房中,此刻王母的屍體已經放下,脖子處有深褐色的印子,旁邊還有一封家書。
旁邊的丫鬟見王陵過來,心中惶恐,顫顫巍巍地將家書奉上,“大人,此乃昨夜老人家留下的帛書,還請大人細看。”
此刻的王陵心中依舊是不明白,為何自己的老母親會突然選擇自縊,只得努力緩和情緒,長舒一口氣,有些沈重地接過家書。
其言曰:“吾兒承啟,昔汝父為豪紳與縣中,以布為商,積攢家業,迎吾於沛縣,共持家業,方使得王氏漸興。”
“然官員橫行,家業怠失,時值亂世,尚且可茍活,母賢子敬,汝父嘗言,“犬子性劣,尚知孝義,家門不幸之大幸也,吾業雖廣,自嘆不過一縣,望兒以亂取勢,效不韋之風,吾之願也。”
“汝十五,汝父卒,汝尚能持家立業,吾甚喜,後果遭喪亂,家道中落,汝隨漢王起兵,雖隨秦國,亦父之所望也,吾為婦人,不言明路,今汝有所覺,心念秦帝,自知忠孝不能兩全,暗暗喟嘆,吾不忍也。”
“今吾老困昏鴉,不久於世,豈能因一母而廢子之業也,深思良久,方有此決,為人母者,當如此也。”
“昔年吾為周氏,居於沛縣,父母相敬如賓,吾從而知之,雖不言孰與孰欲,然常言,子幼父為之,父老父為之,雖違背道義,然情理使然,觀者不允,行者心明,故而望兒莫要悲傷,早日回秦覆命。”
“今可全忠也,吾向來知曉劉邦酈生之為人,雖善用詭計,定不為難吾母子,況吾這般,何來他言,兒觀此書,母已去矣,薄葬如是。”
王陵看罷,悲痛萬分,伏屍痛苦,直至午時方才穩住情緒,劉邦聽聞此事,親自前來祭奠,張良蕭何看罷王母書信,亦是慚愧不如。
當日晚間,王陵守靈,劉邦想要安慰幾句,卻又不知道說什麽好,此刻蕭何張良俱在旁邊,站立許久,劉邦方才開口道:“酈生何在?”
“啟稟大王,聽聞王母殉義,病倒家中,未能出來。”蕭何慌忙說道。
劉邦聞言,面色很是難堪,有些憤懣地說道:“這老匹夫真陰狠也,此等計策,本王早言不可,還要來試,出此事情,老匹夫之責也!”
“事已至此,多說無益,不知如何安排王陵,讓他覆秦否?”張良緩緩說道。
“哎,讓他回去吧,另外吾等先發制人,襲取會稽,至於秦軍,且看衡山如何處理,吾等再做決定。”劉邦嘆息道。
張良頷首,“如今秦軍定然會出兵,為王陵討伐正義,今還需派人隨王陵一同前往講和才是,免得楚漢相爭,秦齊得利,不知大王以為如何?”
“也好,不知何人可往秦去?”劉邦緊接著問道。
“臣不才,願為大王效力,使秦漢永和,至差決不為敵。”張良如此說,其一是為了講和秦漢,望秦發兵,其二便是看望自己的妹妹張蕓兒。
不管怎麽說,都是親生,許久未見,著實有些想念,劉邦倒也沒有什麽值得懷疑的,因為他根本就不知曉張良還有一個妹妹。
諸事議定,劉邦便離開王家,嘴上依舊是喋喋不休地罵著酈生,簡直就是敗壞九江的名聲,這個事情的全部負面影響必須讓酈生一人承擔。
王陵安排好王母的事情,本想守孝,但情況不允許,況且先秦時期儒家思想還未貫徹天下,便與張良匆匆趕往秦國。
而楚漢也進入了緊張時期,至於導火線便是漢王劉邦昭告天下的楚義帝祭文,如今正在向彭城傳去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“謹遵母親之言。”王陵順坡下驢地說道。
酈生也算是狂儒,想來他們母子今日才得以相見,確實不該咄咄逼人,亦是頷首道:“母子相聚,至樂之事,老朽明日再來叨擾。”言罷便起身告辭,另派士卒把守。
霎時間廳內只有王母二人,王陵神情略微緩和,有些無奈地說道:“母親,此事為之奈何啊,諸國之爭,何及於此耶?”
王母亦是神情感傷,“吾兒所言極是啊,然為母何不為兒也,今日你且休息,明日定有萬全之法,飯菜妥當,先去吃飯吧,莫要為此等小事憂心掛腸。”
“本欲來看母親,卻讓母親擔憂,實乃兒之過也。”王陵略顯自責地說道。
王母在旁,稍微拍了拍王陵的肩膀,示意其莫要再說這些子虛烏有的話,挽著其手向著院子內走去,丫鬟見狀,便在院內的石臺上擺起佳肴,頗與王陵兒時情景相似,初時沛縣王陵也算是富庶子弟,王母也算得上士族閨房,故而其母頗有大義,今見此景,王陵不覺淚濕衣襟。
“兒啊,這九江地處南方,魚米豐厚,往日你愛吃魚,我特意讓人熬了一鍋魚湯,你先嘗嘗。”王母說著就為王陵盛取一碗。
王陵見母親這般,心中何嘗不想留下陪伴母親,只是秦君也待他不薄,故而抉擇兩難,王母見狀,並未開口,依舊保持和藹的面色。
佳肴殆盡,王陵最終還是忍不住問道:“母親久居此地,倒也無妨,然今日酈生前來,所言不善,大有以母為挾持之意也。”
“吾知也。”王母很是低聲地說道,緊接著又是一陣沈寂。
飯畢,王陵心中沈悶,便早早回房休息去了,反倒是王母看著王陵的房間,有些嘆息地說道:“兒啊,為娘的只能如此了,望你在秦好生為官,亦不能辱沒王氏家風。”
次日清晨,王陵早早起床,本欲去王母房中請安,未曾想剛洗漱完畢,便看到丫鬟神情驚恐,向王陵這邊跑來。
“大人,不好了,老人家自縊了!”那丫鬟聲音很大,王陵眉頭微皺,似乎有些懷疑,畢竟是昨日剛來,喜不自勝,何至於今日自縊。
“小小丫頭!休要胡說!”王陵當即斥責道。
那丫鬟見狀,直接跪下叩首道:“非奴不遜,實乃事實也!望大人息怒!”
王陵這下是徹底亂了身,有些倉促地跑向王母的房中,此刻王母的屍體已經放下,脖子處有深褐色的印子,旁邊還有一封家書。
旁邊的丫鬟見王陵過來,心中惶恐,顫顫巍巍地將家書奉上,“大人,此乃昨夜老人家留下的帛書,還請大人細看。”
此刻的王陵心中依舊是不明白,為何自己的老母親會突然選擇自縊,只得努力緩和情緒,長舒一口氣,有些沈重地接過家書。
其言曰:“吾兒承啟,昔汝父為豪紳與縣中,以布為商,積攢家業,迎吾於沛縣,共持家業,方使得王氏漸興。”
“然官員橫行,家業怠失,時值亂世,尚且可茍活,母賢子敬,汝父嘗言,“犬子性劣,尚知孝義,家門不幸之大幸也,吾業雖廣,自嘆不過一縣,望兒以亂取勢,效不韋之風,吾之願也。”
“汝十五,汝父卒,汝尚能持家立業,吾甚喜,後果遭喪亂,家道中落,汝隨漢王起兵,雖隨秦國,亦父之所望也,吾為婦人,不言明路,今汝有所覺,心念秦帝,自知忠孝不能兩全,暗暗喟嘆,吾不忍也。”
“今吾老困昏鴉,不久於世,豈能因一母而廢子之業也,深思良久,方有此決,為人母者,當如此也。”
“昔年吾為周氏,居於沛縣,父母相敬如賓,吾從而知之,雖不言孰與孰欲,然常言,子幼父為之,父老父為之,雖違背道義,然情理使然,觀者不允,行者心明,故而望兒莫要悲傷,早日回秦覆命。”
“今可全忠也,吾向來知曉劉邦酈生之為人,雖善用詭計,定不為難吾母子,況吾這般,何來他言,兒觀此書,母已去矣,薄葬如是。”
王陵看罷,悲痛萬分,伏屍痛苦,直至午時方才穩住情緒,劉邦聽聞此事,親自前來祭奠,張良蕭何看罷王母書信,亦是慚愧不如。
當日晚間,王陵守靈,劉邦想要安慰幾句,卻又不知道說什麽好,此刻蕭何張良俱在旁邊,站立許久,劉邦方才開口道:“酈生何在?”
“啟稟大王,聽聞王母殉義,病倒家中,未能出來。”蕭何慌忙說道。
劉邦聞言,面色很是難堪,有些憤懣地說道:“這老匹夫真陰狠也,此等計策,本王早言不可,還要來試,出此事情,老匹夫之責也!”
“事已至此,多說無益,不知如何安排王陵,讓他覆秦否?”張良緩緩說道。
“哎,讓他回去吧,另外吾等先發制人,襲取會稽,至於秦軍,且看衡山如何處理,吾等再做決定。”劉邦嘆息道。
張良頷首,“如今秦軍定然會出兵,為王陵討伐正義,今還需派人隨王陵一同前往講和才是,免得楚漢相爭,秦齊得利,不知大王以為如何?”
“也好,不知何人可往秦去?”劉邦緊接著問道。
“臣不才,願為大王效力,使秦漢永和,至差決不為敵。”張良如此說,其一是為了講和秦漢,望秦發兵,其二便是看望自己的妹妹張蕓兒。
不管怎麽說,都是親生,許久未見,著實有些想念,劉邦倒也沒有什麽值得懷疑的,因為他根本就不知曉張良還有一個妹妹。
諸事議定,劉邦便離開王家,嘴上依舊是喋喋不休地罵著酈生,簡直就是敗壞九江的名聲,這個事情的全部負面影響必須讓酈生一人承擔。
王陵安排好王母的事情,本想守孝,但情況不允許,況且先秦時期儒家思想還未貫徹天下,便與張良匆匆趕往秦國。
而楚漢也進入了緊張時期,至於導火線便是漢王劉邦昭告天下的楚義帝祭文,如今正在向彭城傳去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